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他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时间:2024-02-04 07:18:45  来源:http://www.bxysw.com  作者:admin

一、二十四节气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他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原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它具体地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但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分段掌握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各地农民在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因地制宜灵活地应用。

二十四节气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同时,二十四节气在指导人们养生保健上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时刻在影响着人体生物钟的运转,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保健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

二、谁知道24节气和人身体健康有什么关系

每个脏器在不同的季节都有相应的表现!春季属肝可以吃些酸性的东西!秋季可以适当吃辣!

三、时令节气话养生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在射雕英雄传中的九阴真经开篇的第一句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来源于我国朴素的唯物主义阴阳辨证思想,它道出了进补的原理和方法.之所以要冬季进补,那是因为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就健康,若是阴阳一方偏胜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年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由于自然界呈现阴盛阳衰,草木凋谢,万物闭藏,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人体生化代谢和功能活动也相应地减弱,人体精气内敛,体表肌肤致密,这时进补最易吸收藏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人体在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三季的活动,体力有所消耗,肝脏功能和阴阳气血有所“透支”,到了冬季,特别需要休养生息,及时进补.冬至属阴中之阴,阴寒最盛,加上冰封雪飘,寒风凛冽,易损人体阳气,必然使阴更盛,阳更衰,人体抗病能力降低,旧病最易复发,且病情加剧,甚则危及生命 ,所以冬至立春之间是进补的最佳时令 。

四、秋季养生指南

百度搜搜呢,有很多的,我列举一些你看看

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气象节律,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节气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生命节律的调节。倘若自然变化违反常度,必将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转,造成功能节律紊乱、正气下降、阴阳失调,极易感邪致病。所以,中医学常将节气与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及养生等方面密切联系起来。

节气与人体生理

节气主要包括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三个方面。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年分作四季,每季三月,分有三气三节,每月月首为节,月中为气。一年凡二十四节气,反映着物候特征,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与节气变化息息相关。四季递嬗,五行运转,六气更迭,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表现为四时节令的密切对应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与月、日、时自然周期近似或相似的同步规律。所以自然变化一旦违反常度,必然导致人体节律紊乱,阴阳失调,外邪易于入侵人体而致病。

四时与五脏相关

中医学认为五脏功能必定与天气相适应,五脏功能的强弱虚实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提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这个理论直至今日仍指导着临床工作。如肝病好发于春,肝为刚脏,喜柔润,衣食住行都要考虑养肝、柔肝,以事预防;夏天多汗伤津,汗为心液,宜用育阴生津以养心;长夏最易湿困脾胃,多以健脾利湿以促运化;秋燥伤肺则咳,润燥肃肺为秋令养肺之法则;冬季阳气收藏,适合进补,以补肾为前提。不仅如此,《内经》还认为四时与精神活动有关,指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有木、火、土、金、水不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风、暑、燥、湿、寒的气候。它影响到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五脏的生理也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具体反应了中医“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

节气与疾病的诊断与转归

中医学很注重气候阴阳转折和疾病相关的理论,并用于推断病情。如一年四季中的二分二至,是阴阳气交之时;一日之中的子午卯酉,乃阴阳更替之际。气象按期周转规律均有明显的改变,掌握这个时气转变可以判断疾病。颜德馨教授在临证中就特别重视从寒暑交替、昼夜变化联系整体,知时论证,尤在慢性病的诊治过程中更要注意重证恶候有可能在时序阴阳变更时出现。如冬至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这天的日照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而这一天也是不少危重慢性病、老年病病情容易发生突然变化甚至恶化死亡的一天。因此在此时刻,颜德馨教授常形象地告诫大家要“火烛小心”。

四时与养生

中医学亦认为养生与四时变化有密切关系,指出在春夏阳气当旺之季,要保养体内真阴,以适应来春阳气之发动;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大地收藏,万物皆伏,应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人们要顺从阴阳变化,是为固本大计,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削伐人体元真,导致病害。

不同的体质类型在四时也应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如阳虚体质者易于秋冬季节感受寒邪,则可于春夏两季借助阳气生发之势,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药物之阳借机体生发之阳而起到抑阴补阳的作用,从而阳虚体质得到纠正。同样,阴虚体质易于春夏季节感受温热之邪,则可于秋冬两季施以适当的养阴之品,借助阴气收藏之性,使药物之阴转化为机体之阴,达到纠正阴虚体质的目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